若为应对突发高峰预留大量资源,非高峰时段将形成沉重负担(某社交 APP 为春节红包活动预留的 GPU 资源,在活动结束后闲置率达 80%);
若资源预留不足,又会因算力不足导致响应延迟,影响用户体验(如 AI 绘画工具在流量峰值时出现 “排队 10 分钟” 的情况)。
成本极致精准化:费用与请求量完全绑定,无请求时成本为零。某 AI 聊天机器人服务商采用该模式后,夜间低峰期成本下降 90%,整体月均成本降低 65%。
天然适配波动负载:平台自动根据请求量弹性伸缩 GPU 资源,无需人工干预。例如,某新闻 APP 的 AI 标题生成服务,在突发热点事件时请求量激增 10 倍,平台自动扩容算力;事件平息后资源自动释放,既保障性能又不浪费成本。
降低试错与启动门槛:新应用上线时无需预先租赁 GPU,可从小流量测试开始,按实际请求量付费。某初创公司的 AI 写作工具,通过该模式实现 “零预热成本” 上线,仅在用户量增长后逐步产生费用。
简化运维负担:平台负责底层资源的调度、监控、故障修复,企业无需组建专职运维团队。某零售企业的智能推荐系统团队,通过该模式将基础设施维护成本降低 70%,专注于模型优化。
维度 | 传统按小时租赁 | 按请求付费 |
计费依据 | 资源占用时间 | 实际处理的请求量 |
闲置成本 | 高(24 小时计费) | 零(无请求时不计费) |
流量波动应对 | 需人工预测与调整 | 自动弹性伸缩 |
新应用启动成本 | 高(需预付整月 / 整周费用) | 低(按实际请求量逐步付费) |
运维复杂度 | 高(需管理资源扩缩容) | 低(平台全托管) |
明确计价单位:是按 “每千次请求”“每百万 Token” 还是 “每帧图像” 计费?不同模型(如文本生成、图像识别)的计价是否有差异?
隐藏成本:是否存在最低消费门槛?数据传输、模型存储是否额外收费?某平台宣称 “0.1 元 / 千次请求”,但需支付每月 500 元的基础服务费,对小流量用户不友好。
延迟指标:关注 P99 延迟(99% 的请求响应时间),尤其在流量峰值时是否稳定。例如,金融 AI 风控场景要求 P99 延迟 < 100ms,平台需提供实测数据支持。
可用性承诺:服务等级协议(SLA)是否明确?如 “月度可用性 99.9%”,故障时是否有赔偿机制?
支持的模型类型:是否覆盖主流模型(如 GPT 系列、YOLO、ResNet)?能否部署自定义模型?
框架适配:是否兼容 TensorRT、Triton Inference Server、ONNX Runtime 等优化推理框架?模型部署是否需要大量改造?
是否提供实时仪表盘,展示请求量、延迟、成功率、成本消耗等指标?
能否导出详细日志用于成本分析和问题排查?某电商平台通过分析请求量与成本的关联数据,发现了 3 个低效调用的 API,进一步节省 15% 成本。
灵活计费:支持按万次请求计费,无最低消费,文本、图像、语音等不同类型请求明码标价,成本透明。
性能优化:基于 TensorRT 优化的推理引擎,P99 延迟最低可达 50ms;通过动态资源池技术,在流量波动 10 倍的情况下仍保持稳定响应。
生态兼容:支持 PyTorch、TensorFlow 模型直接部署,兼容 ONNX 格式,无需复杂转换;提供 API 和 SDK,5 分钟即可完成集成。
智能监控:实时展示请求量、延迟、成本等数据,支持按日 / 周 / 月生成成本报告,辅助优化资源使用。
面向公众的 AI 应用:如聊天机器人、AI 绘画 / 写作工具、智能客服等,流量随用户活跃度波动显著。
新业务 / 功能试点:需要快速上线验证市场反馈,初期流量不确定(如某短视频 APP 测试的 AI 特效功能)。
低频关键业务:如内部审计 AI 工具、季度财报生成系统,每月仅使用数小时但必须保障可用性。
季节性 / 活动型应用:如电商大促的智能推荐、世界杯期间的赛事分析工具,流量集中在特定时段。
长尾模型服务:企业维护数十个小模型(如不同产品线的推荐模型),单个模型使用频率低但总数量多。
下一篇:低成本 GPU 算力租赁:唤醒 “数据化石” 的创新方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