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网:由发电企业、电力输送网络、电力用户三部分构成,发电后需经变电处理确保稳定供给。
算力网络:对应分为算力资源池(数据中心、超算中心等)、算力输送网络(骨干网、边缘节点等)、算力用户(企业、机构、个人),算力需根据用户需求动态调整(如边缘计算降低延迟、云端计算处理大规模任务)。
智慧城市:过去需将全城摄像头数据集中处理,成本高、延迟大;如今通过算力网络实现数据离散化处理(边缘节点就近分析),既降低带宽消耗,又提升实时决策能力(如交通信号动态优化)。
人工智能研发:大模型训练依赖海量算力,算力网络可整合分布式资源,使中小企业无需自建超算中心即可参与 AI 创新,推动产业转型提速。
工业物联网中,工厂设备的实时数据可通过边缘算力节点即时分析,发现故障后同步至云端优化全局生产计划,实现 “边云协同” 的高效制造。
区块链应用中,算力网络提供的高可靠计算服务,可保障跨地域节点的共识效率,推动供应链金融、跨境贸易等场景的可信化升级。
2019 年,中国电信、中国移动、华为等机构在国际电信联盟(ITU)率先提出算力网络国际标准项目,后续在 ITU、互联网工程任务组(IETF)推动多项标准落地,填补了全球算力网络规则的空白。
中国积极推动 “开放共享、互联互通” 的技术原则,确保不同国家、不同企业的算力资源可跨域调用,为全球算力网络的互操作性奠定基础。
中国电信构建 “2+4+31+X” 算力网络架构,实现全国 31 个省份的算力调度;华为推出的算网操作系统,已服务全球多个国家的运营商,支撑其构建本地化算力网络。
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(如 ITU、IETF)的技术论坛与产业合作,推动算力网络在医疗、教育、环保等领域的跨境应用,促进全球算力资源的普惠化使用。
下一篇:六大率先引爆智能算力需求的行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