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專業的香港本地雲服務商

流覽量(2)
時間:2025-07-31

当“算力”成为新基建核心,成都为何成了“价格战”前线?

2023年“东数西算”工程全面落地以来,成都作为八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之一,凭借西部算力资源富集、网络带宽优势(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网络时延低于全国平均15%)及政策扶持,迅速成为算力租赁市场的“兵家必争之地”。进入2025年,随着AI大模型、自动驾驶、工业互联网等场景对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(据成都市大数据局数据,2025年上半年成都算力需求同比激增230%),本地算力服务商之间的竞争已从“增量争夺”转向“存量博弈”,一场围绕价格、服务、技术的“立体战”正在上演。

一、成都算力租赁价格战:降价幅度超预期,中小服务商“压力山大”

所谓“算力租赁”,简单理解为企业或个人通过付费租用云服务商的服务器、GPU等算力资源,无需自建数据中心即可满足AI训练、大数据分析等需求。过去一年,成都算力租赁市场的价格战有多激烈?

以主流的A100 GPU服务器为例(当前AI训练的核心硬件),2024年初成都市场均价约为8元/小时;到2025年7月,头部服务商“蜀云智算”率先推出“7×24小时套餐”,单价降至5.8元/小时,降幅超27%;紧接着,“蓉数科技”“川算未来”等跟进,部分入门级算力(如V100 GPU)甚至打出“4元/小时”的促销价,接近成本线。

“这不是简单的降价,而是‘赔本赚吆喝’。”一位成都算力行业从业者透露,当前单台A100服务器的硬件采购成本约30万元,加上机房托管、电力、运维等费用,每小时综合成本约6.5元。“按5.8元/小时收费,每租出一小时就亏0.7元。”

那么,价格战的导火索究竟是什么?

需求端爆发:成都本地AI企业(如游戏AI、医疗影像分析)、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(如富士康成都工厂的智能质检)对算力的需求呈“指数级”增长,市场蛋糕变大,但服务商数量增速更快(2024年成都新增算力服务商超50家);

资源冗余:部分服务商为抢占市场提前布局算力规模,导致阶段性“供大于求”;

资本推动:互联网大厂、产业基金加速入局成都算力赛道,通过低价策略挤压中小玩家生存空间。

二、服务商“花式突围”:价格战之外,差异化竞争才是关键

面对价格战,成都算力服务商并未陷入“自杀式竞争”,而是通过“价格+服务+技术”的组合拳寻找突破口。

1. 头部服务商:“低价引流+增值服务”锁定长期客户

以“蜀云智算”为例,其5.8元/小时的A100套餐看似亏损,实则通过“阶梯定价”和“增值包”盈利:用户若租用时长超过500小时,可额外获得“算力优化服务”(如自动调度低负载时段降低电费);租用企业还能免费接入蜀云的AI模型训练平台(内置预训练模型库),减少客户自研成本。数据显示,该策略推出后,蜀云的企业客户续费率从60%提升至82%。

2. 中小服务商:“垂直场景+定制化”避开红海

与头部服务商“大而全”的策略不同,部分中小服务商选择聚焦细分领域。例如,“智算工场”专注于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“基因测序算力租赁”,针对该场景优化了GPU集群的并行计算效率(比通用方案快15%),虽然单价略高(7元/小时),但因精准匹配需求,客户复购率达90%;另一家“云边协同”服务商则主打“边缘算力”,为成都本地智慧交通、工业物联网客户提供低时延算力(网络延迟低于10ms),避开与头部服务商在中心云领域的直接竞争。

3. 新进入者:“算力+硬件”捆绑销售,降低客户门槛

部分服务商联合硬件厂商推出“算力一体机”套餐:客户只需支付硬件采购价的30%作为押金,即可免费使用配套算力(相当于“以租代买”)。例如,“川硬科技”与华为合作推出的AI服务器套餐,客户前期投入从传统的80万元降至24万元,适合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。这种模式既消化了硬件库存,又绑定了长期算力需求,实现“双赢”。

三、用户受益了吗?价格战背后的“理性选择”指南

对于成都的算力需求方(如AI初创公司、传统企业IT部门),价格战是否意味着“薅羊毛”?

短期看,用户确实能享受更低成本:以训练一个基础大语言模型为例,若使用A100 GPU集群,原需80万元的算力成本,现在可降至55万元左右,节省约30%。

但长期需警惕“低价陷阱”:部分服务商为压低成本,可能使用二手硬件(故障率高)、降低运维标准(如减少巡检频率),导致用户业务中断风险增加。因此,用户选择服务商时需重点关注三点:

硬件新旧程度:要求提供GPU的出厂日期、保修期(建议选择保修期1年以上的设备);

服务保障:是否提供“算力可用性承诺”(如99.9%的SLA)、故障响应时间(优先选择30分钟内上门的);

网络质量:成都本地服务商的网络延迟通常低于跨区域服务商(如华东、华南节点),若业务需高频访问本地数据,优先选择成都本地的服务商。

结语:价格战终会降温,技术和服务才是算力服务的“护城河”

成都的算力租赁价格战,本质是市场从“野蛮生长”向“精细化运营”过渡的必然阶段。随着头部服务商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、中小服务商通过差异化建立壁垒,未来的竞争将更多聚焦于“算力效率”(如单位功耗的计算能力)、“技术适配性”(如针对AI大模型的专用算力架构)和“生态整合能力”(如与本地AI企业、高校的合作)。

对用户而言,不必过度纠结于“价格最低”,而是要根据业务需求(如算力类型、使用时长、延迟要求)选择“性价比最高”的服务商——毕竟,稳定的算力支持,才是AI时代最珍贵的“生产力”。



最新資訊